李术才院士科研团队

发布时间:2024-11-29

点击次数:

李术才院士科研团队实验室是依托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建立,该中心于2001年正式成立;2006年获批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同年成立齐鲁交通学院;2020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023年与山东能源集团合作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在李术才院士的带领下,历经20余年发展,形成了以“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为特色的研究团队,于2023年获批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4月“岩土工程中心”更名为“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院”。

目前实验室拥有科研人员4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8人,国家四青人才19人。团队先后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拥有建筑面积3.62万m2,固定资产1.03亿元,先后自主研发了世界最大最先进的超前地质预报模型试验装备、20余套国内最大规模一流的深部工程灾害防控模拟实验平台和世界首台隧道定量探水的激发极化仪并首次实现隧道掘进机(TBM)搭载,构成了以隧道灾变防控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平台。

20余年来,团队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牵引,面向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灾害预报和控制,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重大重点、重大仪器设备专项、杰青、优青、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和重大企业课题(1000万以上)等50余项。在地下工程不良超前地质预报、突涌水灾害治理取得重要进展,产出多项原创性成果。围绕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源预报与控制,研发了隧道掘进机(TBM)搭载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和装备,实现了TBM复杂环境下断层破碎带、岩溶等致灾构造较准确探测,并成功搭载到我国第一台自主产权TBM“永吉号”、世界最大TBM集群-新疆xx工程和某高原铁路,显著提升了国产TBM的国际竞争力。构建了丰富的突水突泥案例库,研发了大型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控制模拟科学装置,发现了浆液典型扩散模式及相变过程中多场动态演化规律。建立了以关键孔控制为核心的长寿命突水突泥治理设计方法。发明了水泥基动水抗分散注浆材料、宽大导水通道特种注浆骨料等系列注浆材料,研发了“定域注浆、控流降速”等十余项核心工艺与装备。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项国家重难点工程,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唯一1项年度技术创新奖、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唯一科技创新奖、国家科技奖励1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23届中国专利金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国际专利6项)。

  • 隧道国重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