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实验室以国家深部资源开发与地下工程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国际深部岩体力学学科发展前沿为引领,以构建具有“深部”特色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艺方法与工程材料原始创新研发平台为目标,以解决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卡脖子”难题为己任。经历了建设、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四个阶段:

建设阶段(1997-2001年):

1991年,何满潮院士创建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岩土工程研究所”成立;

1996年,王复明院士领导的河南省道路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1年,李术才院士领导的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成立。

发展阶段(2001-2021年):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岩土工程研究所更名为“国家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秉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在理论技术创新、生产应用转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开放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在2013年的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次评估中,获材料领域与工程领域“优秀奖”。截止2021年,实验室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3亿元,配备具有自主研发的大型实验装备25台套,构成了以“力学特性”、“破坏模式”、“灾害控制”为主体的深部岩体力学与灾害控制实验研究平台,形成了大变形灾害控制材料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煤柱自成巷开采理论、工艺和装备体系。

跨越式发展阶段(2022-现今):

2022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组启动,工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重点方向发布。实验室聚焦深部岩土和隧道工程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依托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山大学3个大学共同组建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实验室获批建设,进入加快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 隧道国重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